延续广府戏之策

添加收藏
延续广府戏之策
 


        广府戏被禁后,广府戏艺人四散,有些避到远离广州的地方演出,如粤西、粤北、粤东、广西、海南等地,乃至远走美洲、东南亚。但也有一些艺人,仍在广州府范围内演出,或插到外江班班中,或干脆打着“外江班”的招牌,继续演戏。有个故事为这段期间“粤剧”延续增添了趣味——
 
        广府戏遭禁后,一些无钱、无胆远走他乡的艺人顿时生活无着,遂请以演武生知名的艺人独脚英拿主意,独脚英约好梁清吉、林三一起吃“开煲狗肉”。当酒足饭饱之时,独脚英哈哈大笑说:“延续戏班只好用挂羊头卖狗肉之计,怎样行动从长计议吧。”(按:有人说此计是文人刘华东所定,但刘华东于1841年去世,故不可能。)
 
 报纸【先施期刊】第壹百柒拾期--内有粤戏 

        原来,独脚英详细了解过戏剧行的情况,知道官府与民间习俗仍然十分需要演戏助庆,故想出广府戏艺人打起“外江班”旗号演出之计。那时的广府戏演出虽然已有唱方言,但熟悉以戏棚官话演唱。广府戏班打起“京都某记”、“外江某记”之类名义,演出时不唱方言,还是可以充作外江班的。于是,由梁清吉出面,在广州河南(今海珠区)找了个地方成立“吉庆公所”,为戏班接戏。挂牌的戏班,名义上是外江班,实际上是广府戏艺人组织的演出班子。梁清吉原是琼花会馆负责收取戏班订金的,故联系接戏轻车熟路,加上林三负责公所各项事务,独脚英沟通官府,吉庆公所遂得以顺利运作,为打着外江班旗号的原广府戏班艺人接戏演出。部分艺人遂可仍靠演戏维持生活。不过,这也使以后广府戏很长一段时间以戏棚官话演唱为主了。据说从此下乡演出使用的红船涂成黑色,直至光绪年间粤剧解禁后才重新涂上红色,艺人被称“红船子弟”。
 
        记述吉庆公所的成立过程还有另一个版本。说是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致广府戏遭禁后,广府戏艺人颠沛流离,有一位李从善老先生让出黄沙同吉大街(今大同路口)的房屋,给广府戏艺人活动,命名为吉庆公所,故后来吉庆公所设“皇清李从善先生神位”以作永久纪念。此期间,梁清吉设名为“慎诚”的接戏公寓,供各戏班接洽演出事宜,但各戏班接戏是各自为政的。后来,梁清吉号召成立“吉庆接戏总寓”,仍称“吉庆公所”,地址在河南尾(今海珠区南华东路附近)。
 
        那时艺人虽解决了戏班接戏问题,但艺人住宿问题仍未解决。每年戏班散班后、春秋两季演出之前,艺人有家室的回家,无家室的则流离失所,多在江边木排上露宿,或住在价钱便宜的小艇上。每到戏班“埋班”(即组班)之时,班主除物色了主角外,还得找次要的角色,他们每每命人晚上打着灯笼,在河南尾(或黄沙)江边高声叫喊“谁愿做大花面?”“谁愿做老旦?”以招徕配角。
 
        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梁清吉用公款买下茶箱行的房屋作为艺人公寓。经与独脚英、林三商议,命名为“八和公寓”。从此,广府戏艺人虽然冒充外江班演出,但总算有了自己活动与居住的公寓。
 
        同治七年(1868年),吉庆公所迁址黄沙,挂牌的知名戏班有普丰乐、周天乐、尧天乐、丹山凤等。
 
        除了在广州、佛山等大城镇演出的冒牌外江班之外,还有不少到广东各地农村演出的“过山班”广府戏艺人,这些艺人保留了不少广府戏固有的传统功架特色。还有为谋生而到外江班插班的,行内称为“插掌指”,与外江班艺人同台演出,吸收了外省剧种的艺术精华,为后来粤剧的发展积累了艺术基础。至于避难到海外的艺人,更把广府戏带到美洲、东南亚,不但扩大了广府戏的演出舞台,还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特色,为后来粤剧的发展增加了艺术营养。那些到外地演戏的广府戏艺人,也扩大了广府戏的辐射力,使外地一些剧种(如海南土戏、广西邕剧与僮剧等)受到广府戏(粤剧)的影响。